赫鲁晓夫当场发飙,波兰的回应让他哑口无言。
1956年10月19日,华沙机场,气氛冷得像冰。波兰这边,所有高层都来了,表情一个比一个凝重。他们在等一个人,一个能决定波兰命运的人——苏联的一号人物,赫鲁晓夫。
说是访问,谁都知道,这是来兴师问罪的。
专机舱门一开,赫鲁晓夫那张脸,比西伯利亚的寒风还冷。他几乎是冲下舷梯,连最基本的握手寒暄都懒得应付,直接对着前来迎接的波兰领导人奥哈布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:“叛徒!你们背叛了列宁的路线!”
火药味,瞬间引爆。
波兰人也不是软柿子,当场就顶了回去。一场本该在会议室里进行的国家级博弈,就这么在机场停机坪上,以最粗暴的方式,拉开了序幕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苏联老大哥为什么突然翻脸?波兰这个小兄弟,又到底做了什么,敢和老大哥硬刚?
故事,得从二战后说起。
二战,波兰这个国家,简直就是欧洲的“受气包”,被德国和苏联来回拉扯,三次被瓜分灭国。好不容易熬到战争结束,靠着苏联红军的铁蹄,才算勉强复国。
可这“复国”,是有代价的。代价就是,你得跟我走。于是,波兰被迫全盘复制了斯大林模式,成了一个“小苏联”。
问题来了,波兰人心里服吗?当然不服。历史上,波兰和俄国的梁子结得太深了,几百年的恩怨,哪是说忘就忘的。现在你让我管你叫大哥,还得学你那一套,我心里能痛快?
更要命的是,这套模式水土不服。政府一门心思砸钱搞重工业,什么坦克大炮,钢铁洪流。老百姓的日子呢?饭都快吃不上了。轻工业、农业被严重忽视,经济一塌糊涂,人民生活水平跟隔壁的西德、丹麦一比,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
怨气,就像高压锅里的蒸汽,一直在积攒。
1953年,斯大林去世,高压锅的阀门松动了。1956年,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搞了个秘密报告,把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批了个底朝天。这报告一传到波兰,彻底炸了。
原来你老大哥自己都觉得以前那套有问题?那我们还忍什么?
6月,波兹南车辆厂的工人们走上街头,他们最初的要求很简单:涨工资,改善生活。可政府的回应,却是沉默和拖延。
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工人的怒火,再也压不住了。游行队伍从几百人迅速膨胀到超过10万人。愤怒的人群冲击了监狱,拿到了武器。一场和平示威,变了味。
然后呢?然后就是冰冷的枪口。波兰政府出动军队,进行了血腥镇压。74人死亡,800多人受伤。这就是震惊世界的“波兹南事件”。
血,没有浇灭火焰,反而让火烧得更旺了。波兰人民对政府的信任,彻底崩塌。
党内,也裂开了。绝大多数人觉得,不能再这么跟着苏联一条道走到黑了,波兰要有自己的路。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个人——哥穆尔卡。
这位哥穆尔卡,可不是一般人。他曾经是波兰的最高领导人之一,但因为坚持“波兰自己的道路”,被斯大林亲手罢免,还蹲了几年大牢。在波兰人眼里,他就是民族独立的象征。
于是,党内改革派决定,摊牌了。他们要在10月19日召开的八中全会上,重新选举哥穆尔卡为第一书记。
这还不算完,他们还准备干一件更让苏联无法容忍的事:把国防部长罗科索夫斯基元帅,踢出权力核心。
这个罗科索夫斯基是谁?他虽然是波兰裔,但更是苏联元帅,是斯大林亲自安插在波兰军队里的“定海神针”,是苏联控制波兰最直接的棋子。你把他都给免了,这是要干什么?造反吗?
消息传到莫斯科,克里姆林宫震动了。赫鲁晓夫拍了桌子:绝对不行!
于是,就有了开头那一幕。赫鲁晓夫连夜组织了一个超高规格的代表团,不请自来,气势汹汹地杀到了华沙。他要在波兰人做出无法挽回的决定之前,把这股“歪风”死死按住。
在华沙的贝尔维德宫,谈判正式开始,或者说,是争吵的延续。
赫鲁晓夫几乎是用吼的:“你们新的政治局里,没有一个亲苏的!你们是不是要背叛社会主义大家庭?我告诉你们,我们已经准备好用最严厉的手段来干涉!”
什么是“最严厉的手段”?就在他们争吵的时候,驻扎在波兰的苏军已经开出军营,兵锋直指华沙。同时,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也开到了波兰外海,黑洞洞的炮口,无声地威胁着。这就是赤裸裸的武力恫吓。
所有人的目光,都聚焦在了哥穆尔卡身上。
只见这位刚出狱不久的领导人,缓缓地点上一支烟,平静地说:“赫鲁晓夫同志,我们可以谈,但威胁是没用的。波兰人不会在刺刀面前屈服。”
他顿了顿,语气变得无比坚定:“用武力强加给我们的任何东西,只会加剧波兰的反苏情绪。是对话,还是决裂,主动权在你们手上。”
这番话,掷地有声。翻译翻过去,赫鲁晓夫那张愤怒的脸,罕见地陷入了沉默。
他没想到,这个被斯大林关起来的“失败者”,骨头竟然这么硬。他也知道,如果真的下令开火,波兰人一定会反抗到底。到时候,就不是另一个“波兹南事件”,而是一场全面的战争,是第二个匈牙利,甚至更糟。
最终,经过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极限拉扯,赫鲁晓夫做出了妥协。他同意了哥穆尔卡出任第一书记,也默认了波兰人对内部的人事调整。
当然,哥穆尔卡也做出了保证。他随后立刻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,安抚民众情绪,同时向苏联承诺:波兰将永远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,永远是苏联可靠的盟友。我们只是想走一条更适合自己国情的路,不是要脱离队伍。
一场足以引爆东欧的危机,就这样被双方的理智和克制,在悬崖边上拉了回来。
哥穆尔卡用他的政治智慧,为波兰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空间,开启了著名的“哥穆尔卡解冻”时期。他没有像匈牙利的纳吉那样激进,而是在苏联划定的红线内,小心翼翼地跳舞,既维护了国家的主权,又避免了苏联的武装干涉。
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弱国无外交,但弱国不代表没有尊严。在巨人的阴影下,小国的生存之道,既需要抗争的勇气,更需要妥协的智慧。波兰人用自己的方式,给全世界,上了一堂惊心动魄的课。
盛达优配官网-十大股票配资网站-实盘配资平台-公司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